喜愛自由、自然、自在。

2009-03-15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黃國英某天在部落中引用這句,引起一些討論,小弟搭嘴說會寫一篇文,拖了很久,今天完願。)

這句出自金剛經。金剛經的緣起是,佛陀由教導弟子如何解決自身的煩惱 (小乘) 轉向教導弟子如何幫助眾生 (大乘),做個見習菩薩,產生了這部經。菩薩是音譯,就是既使自己開悟、也幫助眾生度過苦海的修行者的意思。

弟子問佛陀,應懷著怎樣的心懷去當菩薩?

佛陀答:「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色聲香味觸,就是我們的感官所能感知的東西,法就是思想、理論。我們的感官充滿限制,並不能觀察全部實況,我們的思想理論充滿偏見缺憾,並不能代表世間的真相。應該去除所有這些執著,以一顆無執著的心懷去當見習菩薩。

十多年前本人的啟蒙老師,曾拿我來做比喻去解說這句。

當我還像眾生一樣為名為利去搏鬥、不知要修行時,我是 「無所住而不生其心」。

當我開始知道要修行和要度眾生時,由於執著了佛法,執著了某些思想行為,便是 「有所住而生其心」。

當這種有所執著的日子過得辛苦,感嘆眾生難度,看到宗教團體充滿是非麻煩,便會放棄初衷,遊戲人間,成為 「有所住而不生其心」。

過著漫無目的的遊戲人生後,有一天會突然開悟,拋棄所有宗教執著,隨緣度眾,繼續菩薩的使命。這便達到 「無所住而生其心」 了。

這位啟蒙老師說的很準,我確是經歷了這些階段。

同時我們觀察到,世間很多事,亦有這些階段,由不知所以,到執著所知,到破除執著,見到實相。說到我們這裏的熱門話題,技術分析、基本分析,一樣有這些階段。要破除執著,才見到表象背後的真實意義。

3 comments:

  1. 居士之言 令人回味。

    有所住而生其心 往往是我等煩(凡)人所走著的道路。

    未能像居士一樣,深入淺出地道出佛法世情,往往是一般道學之士的通病。

    數年前有緣和一佛家師父碰面,會面的時間不長,但解開了不少心中的不解結。當時的對話的內容,已記不起了,已解之結,不留心中。

    最後我們是『相』作為當日最後的話題。這正於居士的文章有相似的佈局。

    ReplyDelete
  2. 金剛經又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可是人仍是多行邪道,不解佛意。我會繼續著墨。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