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自由、自然、自在。

2011-12-15

太平洋垃圾帶對海洋生物的衝擊

2011-12-03

閱"賭客信條"

昨天因等人在書店打書釘, 發現一本書名有趣的"賭客信條", 隨手翻開中間某頁開始看, 就一直看下去了, 並希望要等的人不要太快到達.
回家後上網試找電子書, 給我找到. 又繼續看.
很少人會自認"賭客", 但每個人生命中都要不斷為未來不可確知的事當下作出決定, 這涉及或然率的估算, 雖然我們在中學數學課都學過或然率和期望值的計算, 應該可以經常作出理性的、計算的決定, 然則研究發現人們在做決定時, 往往不那麼符合理性和計算.
行為經濟學就是解釋這種不理性行為的學說, 對傳統經濟學沖激很大, 其中一位創立人在2002年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此書是行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 以賭局作例子解釋各種心理現象, 故名.
閱此書, 當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更深的了解, 亦會對其他人的行為有所了解, 而因為市場是由人們組成, 所以亦應會對市場現象增加了解. 故推薦.

2011-12-02

聽到一個期權故事

本星期 "e-線金融網" 有一集錢志健做嘉賓,  主要講述對沖基金界今年業績,  錢先生談及了一個年青讀者來信講述的親身故事.  是這樣的:

這位年青人有十萬本金,  向財務公司借了40萬,  共50萬開倉,  辭了工全職炒賣,  主要做期權策略, 在8月前,  兩年多間變成290萬,  8月風暴後,  又跌至只得 100萬,  他驚醒了,  重新找到工作.

這故事有兩個教育意義.

1/  年青人應該腳踏實地,  不要夢想炒賣致富,  特別是用借回來的錢炒賣,  是非常非常危險.

2/  這位年青人其實跑贏所有基金經理,  "大敗"後仍有100%資產回報和500%資本回報,  同時期多數基金 - 包括對沖基金 - 打和算是很好,  很多人資產是下跌了一半.  所以他用的策略應該要學.

據錢先生說,  這位年青人主要用"鐵兀鷹"策略,  今次大輸是因為把4隻腳拉得太闊.

小弟解話:  鐵兀鷹 (Condor) 就是兩邊都沽出一組跨價期權 (Spread),  一套共四張單,  沽近買遠,  賺取時間值的差額,  是贏有限輸亦有限的策略.  買賣兩張的間隔,  決定了賺多少和可能輸多少.

2011-11-28

機壇近況

小弟其實"息影" - 沒有專程為拍攝而揹相機出街 - 足足有一年了,  期間間中用相機紀錄生活,  也多數用"傻瓜機",  也沒有留意攝影界的人、機、事.

上月才開始有與趣看看現今的相機發展得如何.  知道在新銷售中,  "無反" 已超 "單反",  自己的估計正確,  而 M43 系統發展很好,  幾個獨立鏡廠為它出鏡,  是市場佔有率的一個肯定,  而兩間公司本身也很努力推出更好的產品.

有點意外是,  相繼出現了兩個 sensor 更細的可換鏡"無反"系統,  令 M43 已不是最細 sensor 的可換鏡系統了,  再過十年回顧,  可能會成為"大 sensor"的代表也不定.  這反映了電子技術的革新速度.

再看一下"傻瓜機".  發現最新技術的 1/2.3" sensor,  如果像素保持在 12MP,  可以做到很滿意的畫質和高ISO的可用度,  和5年前的 APS-C 的 DSLR 和3年前的 M43 已相去不遠.  其中小型的 PowerShot SX230HS 和中型的 Lumix FZ150 可作為參考代表.

以一般消費者來說,  相片多數是放上Facebook,  和間中打些4R和12R相片,  12MP足以應付有餘.     希望廠家多把精力放在改進小 sensor 的畫質上,  令小型相機更可用.  發燒友永遠有更多要求,  為興趣不惜消耗大量金錢和*體力*,  但大眾市場才是相機廠的盈利所在,  高端產品向來都是用來"省招牌",  所以我覺得我的想法會成真.

而我自己未來會主要用"傻瓜機".  我開始覺得 M43 在日常來說已經太大,  而且換鏡太麻煩........

而且在通街揹相機、人人也換機的時代,  用換鏡相機已不再"有型"、"專業"了,  嘿!!!

2011-11-08

股票期權沽家要提防被提早行使

可能有點長氣,  也要溫提一下.
股票期權的買家是有權在到期前任何一日行使,  就算當時是 OTM 也有權行使 - 理論上沒有人會做而已.  如果是 deeply ITM,  時間值成份剩下很少,  則提早行使的機會很大.
而且是實物交收.
如果沽家 short put 被行使了,  又沒有錢買貨,  只有在翌日立即沽出,  而證券行或者會 (視乎該行對"篤手指"的容限) 收取一日的利息.  這是小事.
如果沽家 short call 被行使了,  又沒有股票交貨,  問題便大一些,  因為此等於無貨沽空,  又被逮個正著,  交易所會依例罰款 (貨款的 0.5%).  而沽家亦要在翌日立即買貨交收.
很多時,  在除淨日前一日收市後 long call 者都會把 ITM call 提早行使以收取股息,  而 short call 者在翌日補的貨已沒有股息,  便要再賠股息給對手.
故此 short call 者應評估 ITM call 剩下的時間值是否低於股息,  決定是否在除息日前處理倉位.

2011-11-07

股票期權舊文

把以前在 Yahoo Blog 幾篇舊文轉存了.

http://francis-space.blogspot.com/p/stock-option-basics.html

2011-11-05

試行建立音樂分享專頁

就在這 :

http://francis-music.blogspot.com/

介紹小弟多年來喜歡的音樂,  各類型都有.
頭威頭勢會先推一堆,  往後希望可以一星期一篇啦.  (有下載試聽)
有興趣的朋友請前往參觀、訂閱、介紹.   ^_^

2011-11-04

近來大波幅市的期權策略

近幾個月波幅很大,  一日波幅500點以上已見慣,  一個月單邊上或落2000點以上不會嘩然.
而且升跌是玩消息和情緒,  很難分析預測.
對於習慣以前長時間平靜波幅、升跌有序的市況,  已不知如何玩,  一方面,  做沽家怕被月初即來的大波幅挾死,  另一方面,  做買家的話,  由於 IV 一直很大,  權金很貴,  如果大戶月初先玩上落市,  權金縮到肉痛.
炒即市也不易為,  因為時常裂口幾百點開市,  然後不知追不追好.
故此自8月中至現時,  我又重操故業,  做沒有槓桿的股票期權短倉,  放棄高槓桿的期指期權.
基於兩個優勢: 
1.  很多業務穩健和派息很好的股票,  近來期權金也很高,  如果再低一點接貨,  長遠來說沒問題, 期間可以用股息和沽 covered call 來賺收入.
2.  時間一定會過去,  期權金一定全收.
過一段時間待市定一些和心定一些,  才再作打算.
關於股票期權,  有本書很好,  解釋得很詳細 :  "Options Trading for the Conservative Investor",  中文版叫 "保守型投资者的期权交易策略".

可以下載:


2011-10-24

轉貼: Farm to Fridge - The Truth Behind Meat Production

欲知世上兵刀劫, 且聽屠房夜半聲.


2011-09-27

宗萨钦哲仁波切 - 解說皈依和法

導師把“皈依”的意義解說得很詳細,推一下。

2011-09-21

2012 時間無多

我相信地球不會末日, 但如果人類這種地球病毒不改變自私自利、物質至上的特性, 地球作為一個有智慧的整體, 會作出反應.



2011-08-29

宗萨钦哲仁波切-遠離四種執著(3-2)

仁波切的幾本書我也很喜歡和推薦, 在 Youtube 上見到他的錄像就一定要介紹一下了. 幽默、活潑、切入現代社會, 是他的特長, 在這段開示中也可以看到.


2011-08-25

如何念佛才不會流於迷信(淨空法師開示)

法師所說的是博士班程度的知見, 很少人說出來, 十分難得.

2011-08-13

數浪出C浪

原來我很久沒有數浪了.

自從2008年9月確認是熊市而不是牛市調整後, 小弟一直認為熊市未結束, 只是熊市的一個大反彈浪.
http://hk.myblog.yahoo.com/UP-M/article?mid=3291
http://hk.myblog.yahoo.com/UP-M/article?mid=3617

而這次反彈, 由於各國政府的干預, 時間和幅度都比預期大, 確是令很多人以為是牛市進行中, 近日多數專家才又說熊市再來臨. 但是, 如果說一個牛市周期行完, 期間經濟從未好過, 根本問題從未解決過, 真是匪夷所思. 香港有名的專家中, 公開說過牛市未來過的, 我知道的只有三四個而已.

由於被假牛市迷惑到頭都暈, 今日才想起用波浪理論看看市況走到甚麼地步?


























其實大C浪由去年11月已經悄悄開始, 但子浪1、2發揮了其不知不覺的迷惑本色, 子浪3才令人驚醒.

現時看是子浪3-3, 等著行3-4小反彈浪, 應升不穿 21450, 再落,  完成3-5,  才有個時間較長的子浪4反彈. 要子浪5再插, 才會完成整個大C浪下跌.

由於大B浪的力度夠, 所以大C浪不一定要跌穿大A浪的底.

看到A和B浪的時間也是一年半左右, 估計C浪也差不多, 這樣2012年第2季可能完結.

整個ABC跌浪完結後, 是否下一個牛市上升浪立即開始呢?  不一定, 波浪理論中有延伸浪 X, 用來對應經濟長期半生半死的狀況.  今次機會不少, 到時才知.

2011-07-16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七)

這幾個月小弟在研究和試行一些較複雜的期權組合策咯,特別是書本很少詳述的跨期跨價組合 (calender spread and diagonal spread),一心想找一個任何市況都安穩賺錢的策略組合,讀到這裏,大家已經在笑我很天真、很傻,因為結論當然是:沒有這種策略組合。(小弟上半年運程不佳,頭腦混亂,所以會做這種傻事。)

唯有回到最基本的原理:玩期權,一是估中方向,一是估中波幅,最好是兩樣都估中。但如何估呢?

我記起去年在書局看過一本另類期權書,介紹了一個少人提及的期權操作策略,不是教科書上的甚麼馬鞍、兀鷹、蝴蝶之類,而是說要根據4個市況發展階段,分別對應SP/LC/SC/LP 4種簡單操作。由於很快便看完主要部分,我沒有買下這書(十分可惜),我不記得作者有沒有詳述如何判斷這4種階段了,不過應沒有疑問是要靠技術分析 (TA)。

大家知道每一種 TA 方法都不會完全準確,間中會失誤,但也有很大比例的參考作用。可能去年讀這書時也是運程不佳,沒有認真考慮以下一件事,故沒有立即進一步研究這種策略:

期權策略有容錯特性,故此 TA 的間中失誤長線來說不會是大問題。

先解說一下容錯特性:

期權短倉(short option)有時間做朋友,就算估錯方向,只要走勢不急、波幅不大,也不會輸甚至仍賺。
期權長倉(long option)有賠率做朋友,買中一次可賺數倍,足以抵消估錯的損失後也有很大利潤,而且估錯的損失有限。

那本書的思維是:
跌到近底,再跌也不多時:SP
升勢開始確認:LC
升到近頂,再升也不多時:SC
跌勢開始確認:LP

開始解說我的想法。TA 其中一門是數學指標,這是一般人(即是小弟)能夠簡單地、機械地跟隨的,數學指標有兩大類:其一是 trend indicator,如 Simple Moving Average (SMA),其二是 oscillator,如 Slow Stochastic (STC)。Trend Indicator 是估趨勢的,Oscillator 是估頂底的。

為了獨特性和有趣味,小弟首創用易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爻象來代表四個階段:

老陰:當 trend indicator 仍是向下,但 oscillator 已經超賣或轉向,這時仍有向下風險,但主要的跌幅已經完成,再跌也不急。
少陽:當 oscillator 已轉向上,trend indicator 也轉向上時,升勢隨時會加快。
老陽:當 trend indicator 仍是向上,但 oscillator 已經超買或轉向,這時仍有向上風險,但主要的升幅已經完成,再升也不急。
少陰:當 oscillator 已轉向下,trend indicator 也轉向下時,跌勢隨時會加快。

大家已經估到如何對應四象了:
老陰:開 SP,若仍有LP要平倉。
少陽:開 LC,若仍有SC要平倉。
老陽:開 SC,若仍有LC要平倉。
少陰:開 LP, 若仍有SP要平倉。
如此,如易經的循環不息。

這就是自在居士開創的 “易經兩儀四象期權心法” 了 !!!  (一笑)

在老陰老陽階段,由於有一段時間上落市,是可以考慮開 SP+SC 賺兩邊時間值,但一到少陽少陰出現,逆市那邊短倉便應平倉了。

Indicator 不用太複雜,用價位穿越 10天SMA已經可以,STC 用 aastocks 預設的 (20,5) 也可,當然如果有自創的心水工具,更佳。

有了一套策略思維,又有一般人可以執行的操作方法,又改了一個有氣勢的名字,照計再找些有利的歷史數據來印證、宣傳(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小弟也可以學那些乜SIR物SIR開班,收幾千元一位。不過由於小弟極懶,有飯開就不想操勞,不如把這些很多人也能想到的東西整理一下,完全公開,算是貢獻社會,希望有緣人會得益。

2011-05-16

Ubuntu 下的語言支援.....其實不需要

裝好了系統後,總會彈出提示可以下載語言支援,我也跟著做了很多次,下載和安裝的時間很長。

其實這是多餘的。

本來系統就是 Unicode 的,可以顯示中文,裝了輸入法又可以打中文,不用再支援。

語言支援一個功能是把系統選單、某些程式和folder名稱轉做中文!其實這是麻煩而不是方便。

玩得電腦都識幾個簡單英文,不用轉吧,而且 Unity 是以 search 為中心,把 calculator 改了名做“計算機”,在 search 時很不方便。

另一個功能是把日期時間、貨幣等格式轉換。

不過雖然我沒有叫它安裝,它還是在進行其它系統更新時裝了,只差沒有自動把全系統改成中文。

2011-05-15

Ubuntu 上的高清播放

小弟多年來多數用 ATI 顯卡,因為當年是播放畫面比較好,顏色不用調較便靚。本來在用的 HD4650,也不算最低階,在 Windows 大致沒問題。

ATI 的硬件不俗,driver 郤出名的爛,在前年試玩高清USB接收器時也領教過了,不過我很少看電視,也算了。而多年來 update driver 必須把舊的 remove 再裝,直接 update 會死機,是十分白痴的 bug。

現在玩 Linux,在完成了工作上的設置後,昨晚一試播片,便慘不忍睹,ATI 也有出 driver 給 Linux,但裝了的作用看來不大(也比不裝好一點),看 720p 也覺得在跳格,看得有點頭暈,1080p 更不能播了。

網上爬文後得悉 Linux 要用 Nvidia 顯卡,官方支援很好,播片順。今午便去腦場買,買了最平宜的 G210 ($265),開機後按提示自動下載安裝官方 driver,再啟動便成。

試片結果:在 Gnome MPlayer 的影像輸出選 vdapu,這就是 Nvidia 給 Linux 做的加速器,1080p 播放流暢,沒有頭暈,試驗成功。(用 SMPlayer 或 VLC 也有類似選項,Ubuntu 預裝的 Totem 則沒有,不宜用。)

G210 聽說硬件能力和 HD4350 相若,比 HD4650 是低一級的,所以又是 driver 問題了。

結論:用 Linux 絕對不要用 ATI。另一角度看,Mac 機也從來不用 ATI,看來 Jobs 也有點道理喎。

2011-05-14

在 Linux Ubuntu 上播放 DVD ISO / MDF

以前在 Windows 是裝了 Alcohol 52%,下載了的 DVD ISO 或是 MDS/MDF 都是用它來 mount 成 virtual drive,當一張光碟播,特別是 multi-part  MDF 非用它不可,因為這是 Alcohol 自創格式。

搞了一晚,在 Linux上如何播,試了幾個 ISO mounting 軟件和播放軟件/方法,都有不同的問題,不詳述了。

很意外地發現(撞中),用 VLC 直接開啟那個 ISO 檔或 MDF 檔 - 如同開啟 AVI / MKV,就能播放,很順,不用 mount 或 extract 之類。如果是 multi-part MDF,就要逐個 MDF/MD0/MD1/MD2...... 等開啟來看,不能如原生般當作整張光碟了。

我記得以前讀過資料, MDS/MDF 格式不複雜,MDS是描述如何分part,MDF/MDn 是資料,如果是 single-part MDF,和 ISO 是沒有分別的,可以 rename 做 .ISO 照用。(以此原理推想,把那堆 MDF+MDn 順序append成一個file,改做 .iso,就可以把 MDS 棄掉。)

補充:
今日再試另一個:GNOME MPlayer,也可以直接播放 ISO,而且個人覺得比 VLC 順和好用,所以我就設定用它了。

2011-05-08

Ubuntu Unity 觀感

由於想試 Ubuntu11.04 的 Unity 介面,便在換了SSD的 Lenovo S10-3 (N550) 上裝個 multi-boot with Windows 7。

由於用 SD 裝落 SSD,十分鐘便裝完。但下載更新就(如常)很慢。

首先表揚是這個版本縱使用了先進華麗的介面,啟動後也只用了 <250MB RAM,而在 X40 上用舊的 Gnome 2 介面,更是再少一點點,絕對不大食。

而整個設計,我覺得是很用心,很有邏輯,雖然是反轉了過往習慣多年的桌面設計,需要用一點時間來學習適應,但應該很易上手,上手之後會稱讚。

頂部那條 menubar,發現有了 Mac 的影子,又不是抄足,很漂亮和實用,其實 Mac 受歡迎的 expose 功能,也一早有了,反正識幾個資深 Mac 用家都是把 Dock 放在左手邊和自動隱藏,樣子和用法也和 Unity 的 Launcher 差不多了,看來玩家也不須再用 Macbuntu 扮 Mac 吧。

Launcher 上的東西又可以像 Windows 7 用 keyboard shortcut 來選,Win-1 第一個,Win-2 第二個,一模一樣,很方便。

按左上角(或按Win-key)可以輸入幾個字母的 keyword 來搜尋和啟動程式,很快速。

淺試 Ubuntu 11.04 及其兄弟

由於朋友送了一部供奉中的 IBM X40 給我做實驗,我在兩日內試了新出的 Ubuntu 11.04,  Lubuntu 11.04 和 Xubuntu 11.04.

先試是 Lubuntu,有個新 theme 像是好看一些,幾個新選擇的影音軟件也好像好一些,內裏最驚喜的改進是已預裝了 network browsing,能看到我的 NAS了,不用自己再加裝其他東西去做。但看到有個叫 Xorg 的 process 在沒做事時也佔了約 11% CPU,在其他版本不見有,可能是bug。

再試 Xubuntu,個人並不欣賞 Xfce 介面的設計,論其預設功能不比 LXDE 強,它有個設置 keyboard shortcut 的 GUI 介面是較好,但佔資源多很多,寧願用 GNOME 了。

最後是 Ubuntu,由於 X40 的顯卡能力不能用新的 Unity 介面,所以看上去和 10.10 沒有大分別,Panel 上的日期顯示還差了一些兼沒有了天氣資訊。新選擇的軟件方面,我不用 Office 類和 Firefox 所以沒意見,音樂軟件 Banshee 並不好用,寧願要如 RhythmBox,不過我正在試用 GMusicBrowser (這是 Xubuntu 預載的)可能更好。其餘便不覺有何特別了。

順帶一提是,ThinkPad 用戶還是用 GNOME 方面一些,因為 gpointing-device-setting 這個設置“小紅點”功能的工具是要有 GNOME 的一個背景 process,在Xfce/LXDE強行這個,好像有點問題。(KDE則好像有另一個工具。)

2011-05-05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六)

今日上落市,好清閒,所以又繼續檢討。

上集提到 Ratio 和 Ladder,再補充,安全區和最大獲利點是由組合內各個行使價的選擇決定,與開倉成本無關,但成本就要看開倉時的報價了,不是經常做到零成本,但仲使用50點去搏最大600點,同時等待的時間也不會縮得很快,甚至IV縮時有微利,也算搏得過。

如果怕上述策略有潛在無限損失的問題,可以在遠打和位再加一張長倉保護,成為 Butterfly,這樣成本會增加(可能20點左右),但就完全限制了風險。以上集600/600例子,在1800點外再long一張,便最多輸掉開倉成本,可以蓋頭大睡到結算。

幾種組合都比單頭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等,期中很大部分時間上落很細,如果買了單頭,3 天內不走對單邊市,便縮很多了。

又再想到黃國英書中所述,提倡用單頭長倉小注搏大贏,英爺是小弟最佩服的專家之一,為何我又不聽教呢?因為英爺的哲學是在非常態日子用非常策略去搏非常利潤,而在常態日子他用股票和期指,但小弟則經常只做期權。非常態日子是很少的,多數月份都是反反覆覆、波幅有限的常態日子,如果每月都搏單頭,是可以連輸多月,到輸到氣餒不玩那月才來個大單邊。

最好是有能力判斷何時是上落市,何時會走大單邊,而且看對方向,那就如魚得水了,如果小弟有此能力,也可以開檔做對沖基金了,不會在家HEA下HEA下,得閒寫blog。(但這也是努力的方向啦。)偏好賺常態錢還是賺非常態錢,小弟以為是個取態問題,不存在對錯,只要在非常態時期不要輸身家便可以。

早幾天在網上看有線Money Cafe,有一集嘉賓對沖基金經理錢先生,談及對沖基金會用的其中一個策略,是 short spread。以前我沒有詳細考慮這策略,因為就算做中距200點spread也只得50點左右,但潛在損失150點(200-50),且沽權也不會想到價,會沽很遠的,那只能收不及20點,好像不吸引。在聽了錢先生後,也再次細想,可能他們在接近到價前,會採取行動去對沖或搬倉,因為spread的漲價也很慢,遇上非常態情況,及早止蝕也只輸30點,搬遠幾格避一避,整套倉來計也不致於輸。實際情況要待有興趣的朋友做研究了。

2011-05-04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五)

前文提及的單頭期權長倉, 英爺在書中也指出了, 最好是在月頭和月尾做, 月中時即月期權剛進入拋物線下跌期, 縮得很快, 不宜做長倉.

而在這時, 我想是 long spread 出擊的適當時機.

今日想特別提及一位愛期權朋友的心水之一: Long Ratio 策略,  即是長一短二.  做法是一張較近的長倉, 和兩張較遠的短倉的組合.  朋友喜歡一張600點價外長倉, 再600點外(即距現價1200點)兩張短倉, 在 IV 足夠時, 整套倉接近零成本 (長短倉的期權金相抵).

這套倉的風險性質是短倉, 因為沽突了, 風險理論上無限, 在到期前, IV上升時漲面受損, IV下跌時受惠. 獲利性質是長倉, 靠較近那張長倉成為價內獲利. 以上例, 安全區有1800點, 結算時波幅1200點獲利最大 (600點利潤). 這種倉在到期前很難食糊, 要預賭到月尾.

雖然風險無限, 但有1800點防守空間也在多數情況下足夠, 而且中途賬面上落不大, 隨時可以退出, 而1200點左右的獲利位也接近平均數, 論贏面賭得過. 至於月中發現波幅可能過大, 如何加強對沖繼續賭到月尾, 朋友應該有辦法, 但小弟未有機會追問.

而上述兩張短倉如果分開兩個位做, 就叫做 Long Ladder了, 成本會增加, 但有一個平坦的最大利潤平台, 和較闊的安全區.

小弟也曾多次在接近月尾才做較近的 Long Ladder, 用接近零成本搏臨尾幾天有幾百點行, 又不會超千點, 夠膽搏是用時間來限制風險, 但也見過有驚險情況(如09年10月尾的杜拜事件), 所以也隨時準備走鬼.

(選擇在不同位置開倉, 會做出不同的安全區/最大利潤, 而成本也會不同, 成本亦很受開倉時的 IV 影響的.)

2011-04-30

Jolicloud 1.2 簡評

先前曾介紹過 Jolicloud,  故此在新版 Joli OS 1.2 推出後也立即裝來試.

在整合方面有改進,  例如把 Google Docs 整合到文件夾上,  看起來像本地文件.  也有一些微細的介面改進.

但可能多人用了,  出現了相應問題.  因為是一定要連上雲端才有用的東西,  而這雲端第一步就是該公司的 server,  無論是登入時的桌面環境和軟體更新都是靠它.  它的 server 很慢,  可能在歐洲會好些,  因為該公司是法國公司,  但在香港是慢得不能忍受.

由於試用了 Lubuntu,  覺得這是舊機器更佳的選擇,  在功能和性能上也更佳,  小弟現在不推 Jolicloud 了.

2011-04-29

Linux 的 Partition/Disk Backup/Restore

用 Windows 的時候經常都要做 partition backup,以防系統設罝出問題時可以用 partition restore 徹底拯救。Windows 上兩個出名軟件 Ghost 和 TrueImage,相信很多朋友也熟悉其一。

小弟用慣 TrueImage,試過用來 backup Linux 的 ext4,它認不出這種新格式,只能用 sector-by-sector 的方式來抄,十分慢。究竟 Linux 有沒有原生的方案呢?

原來是有的,且不需額外安裝,就在 Linux kernal 裏,command line 的 dd。

Ctrl-Alt-T 進入 terminal,sudo su 變身做 root,然後用 dd 這個 command:

dd  if=/dev/sda  of=/media/%disk-volume-name/%folder-name/%filename

這樣便把整個系統碟 (通常都叫 sda)抄了去一個 file,如:

dd  if=/dev/sda  of=/media/'ADATA SH93‘/Backup/ubuntu-sda.img

剛好我用那隻 USB 碟的 disk label 是 “ADATA SH93”,中間有個空格,要用 single quote 來包住。同時記住 linux 的 pathname 是分大小階的。

if 就是 input file 的意思,of 就是 output file 了。它們可以是 folder/file,可以是 partition,也可以是 disk,所以 backup 甚麼也可以,backup 去甚麼地方也成。

如果只 backup 第一個 partition (通常就是 system 和 user home),就用 

dd  if=/dev/sda1  of=..........

如果想把整個系統抄去另一隻碟,令這隻新碟即時成為一個可以啟動的系統,也很簡單:

dd  if=/dev/sda  of=/dev/sdb  (如果那新碟是 sdb)

如果 restore 呢?就是把 if 和 of 的內容掉轉,就成了。

如果系統不能啟動要 restore,如何開機呢?也很簡單,就是用來安裝那隻 Live CD 或它的 USB手指。

(今日剛好因事試了這個 restore 方法,成功。)

如果要確定系統碟是否 sda,可在 root 用:

fdisk  -l

來列出所有碟的資料。通常 Linux 會把 BIOS 內啟動次序第一那內置碟定做 sda。

用 exit 來脫離 root。

這個方法在何版本的 Linux 也能用,因為是在 kernal 內的功能。

2011-04-28

Lubuntu 在 EPC701 上

由於把 EPC701 上的 1G ram 移到 X41 上,裝回出廠那條 512M,這樣行 XP 或 Ubuntu 也有點勉強,我便要找個輕量的 OS 來裝。

本來可以裝回原裝那個 Xandros,但這東西太舊,可能 Youtube 也上不到 (因為 Flash 已經更新過N次了),最後試裝以輕量標榜的 Lubuntu。

開機 35秒左右,算快,開機後佔用百多M ram (補充: 不計 cache 是 96M),打開預設的 Chromium browser 也快 (不要裝太多 extension - Adblock only),打開後用了200M左右。

Lubuntu 採用了一堆輕量的軟件,功能一般,但在這種輕量機器上做輕量事情也夠用。它的 file manager "PCmanFM" 有個好處,是可以就地變身 root 來搞系統檔,比 Ubuntu 的 Nautilus 方便。我在 Ubuntu 要在 terminal 用 sudo nautilus 來做 (因為不想打太多 command line)。結果我在 X41 的 Ubuntu 也加裝了 PCmanFM。

但 PCmanFM 沒有 network browsing 的預裝組件,所以我又裝上 Nautilus,這便有了搜尋 network shares 的功能。
(7/5更新:Lubuntu 11.04 新出,我在一部機上裝了試,發現此版本已預設有了 network browsing 功能,不用裝 Nautilus 了。)

Chromium 其實也算食 ram 怪,如果也要輕量,可試用 Epiphany,和 Chromium 也很似,都是用 Webkit engine,和用 Omni-bar 設計。但對一些複雜 web apps 似乎支援有問題 (看來是https的網服務),一般網頁則夠用,也有除廣告的插件。 (補充:  可能我做了一些更新, 現時 Epiphany 的問題已經不見了.)

監察使用情況,在看了很多網頁後,program + cache 會差不多用盡 ram,會用到十幾M的 Swap,在下載複雜網頁中 CPU 會爆,Celeron M 600Mhz 今時今日是不夠用的。

所以我覺得儘管 Lubuntu 很輕量,那些 ram 少於 256M、CPU 少於 300Mhz 的古董機,用來打字還可以,用來上網不會是愉快經歷。

2011-04-22

Ubuntu 在 IBM X41 上

ThinkPad 堅持沒有 “Win Key",使用 Windows 有點麻煩,特別是 Windows 7 很多新的方便功能都是用這個鍵,那就不如用 Linux 了,特別是用 GNOME,其 keyboard shortcut 功能可以把系統層面的功能也隨意訂在任何key-combo上。所以便裝 Ubuntu。X41 可以按 F12 選擇用 USB Flash boot 機安裝。

用 Linux 發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其 RAM 的用法令 performance 提升,特別是這個很慢的 1.8“ HDD。大家都有經驗,Windows 無論有幾多 RAM,其系統及程式都經常要寫硬碟,甚至設定了沒有 pagefile,依然會寫,所以高手們都用一些 RAM 來做 RAM Disk,然後把 pagefile / temp dir / cache folder 等全指去 RAM Disk,才充份利用RAM來增速,十分麻煩。

Linux 系統上已經是盡量用RAM來做cache,盡量不會寫硬碟,只有RAM用盡了才去動SWAP。有 1G 以上RAM,已經很少機會用SWAP,我在 Chrome 開10個 tabs,仍很快,仍未要用SWAP。

要用到 X41 的 APS (Airbag Protection System),很容易,順序安裝以下兩個部件:
tp-smapi-dkms
hdapsd

(23/4:還有方法在 panel 上有狀態圖示,今日試了成功,有機會再講。)

要用到 X41 的"小紅點"做Scrolling (按住中鍵推小紅點就可以上下左右捲動頁面,最方便),就要裝這個:
gpointing-device-settings


以上三物在 Ubuntu Software-Center / Synaptic / apt-get 都可以裝到。

至於輕敲小紅點來點選這功能,就要手動很多設置,很麻煩,我也沒有做。(23/4:今日有時間,照住做了,但沒效果,可能那個方法已過時。)(再補充:已成功做到。)

現時未做到是那些特殊按鍵的 On Screen Display,功能是有,但系統沒有適當的視覺 feedback。

值得一提,這個2005年出的機器,在 Ubuntu 上可以直接讀到2006年才出的 SDHC,很不錯。在XP上,未裝 driver 是任何卡也讀不到。

2011-04-21

投得 IBM X41 來做實驗

一部在2005年屬於高級商務機的經典型號,當年要萬多港元,今時在雅虎香港可以九百多元投到,便投來供奉一下,品嘗一下馳名的 ThinkPad Quality,和著名的“小紅點” TrackPoint。

此機設計做工是一流,論輕薄比 Netbook 只重了一點點 (4-cell battery 1.2Kg : 2 hour),可能更薄,12" 4:3 screen 好用得多,1.5GHz Pentium M 和 Atom N550 差不多快 (或更快),大勝以往的單核 Atom,用來上網、文書或搞音樂也

相當足夠,只有對高壓縮、高清影片力不從心。

投得這部品相很好,硬碟由二手店換上了新的 Samsung 40G 1.8” (HS041HA),原裝的 Hitachi 是 4200rpm,這個三叔 3800rpm,慢了點,感覺也不嚴重,特別是換裝了Linux後。本來買前是打算換 SSD,但打開發覺那 Samsung 是夾硬塞進去,拿出來要一番功夫,且是新的,全無error,就算了。

RAM 是 DDR2,市上仍有新貨,易升級,板焊 256M RAM,再插了 512M 共 768M。家中有條 1G 換了上去,成了 1.25G RAM。

電池是原廠4-cell殘舊電,只得一小時用,要買個新的,打算淘個 8-cell,令航力有 5小時 (重量則變成1.5Kg)。

一部沒有 “Windows Key" 的電腦,最好用來裝 Linux,這是一開始的計劃。現在確是裝了,覺得真的很適合。後文會再述。

在決定捨棄本也行得不錯的 XP 前,也做了一番研究,確認 ThinkPad 兩個重要功能在 Ubuntu 上能用:TrackPoint Scrolling 和 APS (用移動感應器啟動的硬碟保護),確也成功了,事後覺得安裝很容易。後文會介紹如何做。

現時這個裝了 Ubuntu 10.10 Desktop 的古董,也不需供奉,用來上網和打字很爽 (現在正在用)。還有馳名的“小紅點”在適應了後,確是好用,特別是捲動功能,比時下流行的 Multi-Touch 方便和準確得多。

2011-04-17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四)

小弟十分贊同英爺所說單頭期權長倉的好處, 但它對時間流逝很敏感, 買入後如不立即出現有利的單邊市, 很容易變成廢紙, 愚見以為必須加入一個條件去增加勝算:  順勢買賣.

用較價外的期權長倉去摶趨勢突然加速, 本小利大, 以港股的波動習慣來說, 賠率一般超過5倍. 而且趨勢在形成後, 經常突然加速.

如果認為有趨勢、但不會很快加速, 跨價組合 (spread) 是一個選擇. 中度價外的 spread 賠率大概 1:3, 符合一般投機原則. 它對時間流逝不敏感, 很長時段只對價位有反應.

Spread 有個缺點是必須在結算時才會賺到理論上的最大利潤, 在中間日子由於時間值差額, 中途平倉的利潤會少很多, 除非已經深入價內令時間值無關重要. 愚見以為反正要月尾才決勝負, 就不必太早下注, 月中之後才出手好了.

總結上述兩個固定成本 (風險有限) 的長倉策略:
單頭:  升快, 跌快, 縮快, 利潤無限制.
跨價:  升慢, 跌慢, 縮慢, 利潤有限制.

任何策略都有罩門, 就看個人的個性和當時情況而選擇了.

2011-04-12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三)

期權策略組合花多眼亂, 十分吸引.  但黃國英在近作 "決勝在期權" 中指出, 不宜搞太複雜的組合, 最好是看準方向用單頭長倉, 用組合也不宜多過兩張單. 理由是他用期權是在特殊市況小本搏大贏, 用組合成本高, 利潤通常受限, 不值搏,  在正常市況他會用股票和期指出擊.

我很贊同英爺觀點. 但小弟和一些朋友對選股和炒期指的成功率未夠信心, 希望期權組合有幫助, 也無可厚非.

在一番研究和實作經驗後, 必須先指出, 聖杯是沒有的: 不存在一個輕易收錢、沒有風險、指向發達之路的策略. 邏輯上很易明白了, 如果有這種策略,  一是會找不到交易對手,  二是會很多人發現從而令到利潤下降到不吸引,  三是為了防止二的出現我一定不會告訴你.

由於對手一定是在某種情況下能賺你錢才會和你交易, 所以一入市場, 就必須預期自己在某種情況下會輸錢.  我們所能做的, 是提高勝算, 令自己在長期作戰中佔優勢 -- 而已.

而又要解釋為何在資訊普及的今天, 對手會讓你單方面提高勝算...... 我可以想到的答案是 : 人性弱點.  在金融市場上獲勝所需的心理特質, 其實是違反人性的.

2011-04-11

秘密

富足宣言吸引富足狀況.
匱乏宣言吸引匱乏狀況.
感恩是富足宣言.
埋怨是匱乏宣言.

2011-04-10

妄念消耗能量

法師解釋了: 妄念消耗大量能量,  減少妄念可以減少食的需要,  即是減少生存的需求.  這個觀點很值得參考和試驗.



YouTube - 淨空法師:人類最低的生活標準

2011-04-08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二)

由於身心狀態不能繼續應付齋沽期權的驚嚇,  這幾個月便想找尋較安心的方法.  想過和試過 :

一、以前做開的全備兌的股票期權.  在2003至2008年間, 雖然經受金融海嘯打擊, 股票期權也為我賺取了這些年的使費, 體驗不錯.
但近來一試做, 發覺有困難.  在2003剛開始時, 沽出10%價外Put, 也能提供超過10%的年回報率, 那麼在股票跌了20%後, 在用"無限復活"轉倉時, 也能有接近回報,  安全邊際很高.  但現時, 沽出5%價外Put, 才有這個回報率, 安全邊際大減,  加上對個別股票的非系統風險仍厭惡,  很難大手做.
股票期權和指數期權,  近年的 IV 一直在下跌,  風險回報比率大減, 可能是多了很多散戶參與, 而且他們大部分做沽家.

二、學玩期權以前專炒二三四線股, 成績不錯, 試試重出江湖.  但發覺生疏了,  手法、心態也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適應,  市場也或許不同了.

三、即市炒期指 (細期),  配合止蝕盤,  風險有限,  收市後便可以不記掛, 我的經驗也應付得來.  但在開市時段很費神,  特別是延長交易時間後,  大戶像是有意趕絕散戶,  小弟個人之力很難長期作戰.

四、組合式的期權策略.  研究過不同的組合,  有即月組合,  也有跨月組合,  有實戰,  也有模擬,  本來是有一些東西可以整理出來,  但由於一直的身心狀態也不好,  運程欠佳,  頭腦很迷糊,  直至這星期盡力休息了,  又看了一些書,  和朋友交流一下,  才開始對日後要做的事有點頭緒.

仍覺得指數期權走位靈活, 交易成本低, 又可避開非系統風險,  是值得繼續做的.  但齋沽無對沖的期權,  對身心和錢包都有不良影響,  可免則免,  必須用策略組合去限制風險.
研究的結果, 當然是, 任何策略組合都有盲點, 不同市況應有不同選擇, 甚至月內不同時段也有不同選擇.
組合的好處只是減少看錯時輸的錢, 沒有一個不理會市況皆能獲勝的策略,  始終還是要對後市有個態度.

2011-04-06

2011 期權策略檢討 (一)

我由沽股票期權轉去沽恆指期權,  正是"一通"剛提供恆指期權買賣,  有了平宜的平台.  由2009年9月到2010年7月,  我專注於大量沽出即月極價外期權,  然後積極地用搬倉、甚至迅速止蝕來控制風險.

這段期間是大市由高位調整的上落市時期, 正是沽期權的大好時機.  雖然也有幾次大跌的走勢,  救得很狼狽,  但每個月也有盈利.  這段期間的回報比買股票的人好得多, 也應比安份地沽股票期權的策略好.

2010年8月有人建議改為沽下月期權(今月月頭開倉沽下月倉)收取較高期權金,  然後用把縮了那邊倉搬近或用跨價、細期來對沖,  可以令沽出張數減少很多,  風險較低但回報提高.  看上去覺得對,  便在8月試做,  第一個月的實驗成績確不錯.

但2010年9月、10月,  大家知道是出現了突破式的、不回頭的COMBO單邊市, 下月的 short call 挾至很高,  而且臨近月尾也不會縮, 對沖得很辛苦 -- 但也打個平手.  11月挾得更急, 但隨後的見頂回落也一樣急,  令對沖的好倉走避不及.

由於不能做對照實驗,  也不知道如果這3個月繼續做慣常的即月極價外期權,  倉位和心理的狀態會是如何,  但推想即月期權只要月尾少許價外也是廢紙,  下月重新開始,  較不受COMBO打擊.

這3個月合共輸了8月(一個月)的利潤,  論金額不算高, 也不能說這種策略不能用, 因為長期來說,  COMBO單邊市是少數, 回報未必壞.

但這3個月對我的影響是身心過度疲累、有點神經衰弱,  及後發現對大市波動經常有過度擔憂,  再下去一定早死,  所以只能停戰,  找尋較安心的做法.

後文再述.

2011-04-02

手機電子書

幾個月前換入 NOKIA 5800 代替 WM6.1 手機,  原本用開的電子書軟件不能用,  試過幾個 NOKIA 上能用的軟件, 包括 ZXREADER、熊貓看書、學海無涯,  在可用性、穩定性上,  也不滿意.

近來朋友介紹 "百閱",  (不知和百度有沒有關係),  覺得真是可用,  除了 epub 不能讀,  大陸流行的格式也支援了,  使用者選項豐富,  操作方便,  用了一段時間覺得也穩定.

最利害是有搜書下載功能,  近來想找的書也找到了,  免費的.......  這種事只有大陸的軟件才會有.

這軟件在幾個手機平台上也有支援,  將來如果買個 Android PAD,  也會拿它來用.

2011-03-17

由派錢談起

政府改為人人派錢6千元,我的看法:

一、一定比放入強積金好,益市民好過益基金經理。

二、也應比留在庫房,沒事做時去買美國國債或者亂搞面子工程好。

三、反正要花錢,其實有更佳用法。和一些朋友閒聊,大家也覺得這六千元對多數人來說也是小數目,有沒有也不會對生活有影響,這些錢應拿來造福更需要的人。多數也贊成把這筆錢用來建公屋和居屋,才是正當用法。

溫總一直提醒港府要注意深層矛盾,但一眾港官似乎不想面對。

近日只稱通脹升溫就增加綜援金額(或其它“派糖”吧)。這種做法只是用市民的錢去資助地產商和地主,即是“劫貧濟富”!怎能不增加矛盾?

香港的高通漲是由兩個香港政府的政策而來,一是和美元掛勾引致不合理的低息和入口通漲;二是高地價高樓價引致成本急升。港府漠視根本因素,只想以“派糖”息民怨,如何能成功?

大陸也決定大建公屋了,看看港官是否繼續害怕得罪地產商,繼續掩耳盜鈴?

2011-03-12

Ubuntu Auto-Mount NAS Storage

原本在 Ubuntu 用 NAS storage 可以在 “網絡” 中搜尋, 直至連接到該位置, 便可打開和使用 folder 中的 file。

亦可以把這位置 bookmark,  日後不用搜尋直接打開。

但這樣仍要每次 boot 機後 click 一次才會 mount 上, 而且大部分應用程式不懂得使用這種網絡位置。

終於找到如何自動 mount 上 NAS 位置, 而且應用程式可以如同用 local storage 一般使用, 解決了之前我投訴的一個問題。

一定要用 root 編輯系統檔案, 打開 terminal (ctrl-alt-t)  :

sudo gedit /etc/fstab


在最尾加入一行資料, 格式是:
network-location   mount-point   cifs   option   0 0 

例如 (我用的正是 Buffalo router 上的 NAS):
//192.168.11.1/disk1_pt1  /media/Buffalo-NAS  cifs  iocharset=utf8,username=my-name,password=my-password  0 0

network-location 可以是 internal-ip-address + share-name (如上例) 或  computer-name + share-name (e.g. //buffalo-router/disk1_pt1)

mount-point 一般網上資料都教用 /mnt/the-name-you-like, 這樣會在檔案系統上的 /mnt 下見到你要的 name。 我反而改用 /media/the-name-you-like, 這樣會在 “位置” 和桌面上見到如同一隻硬碟, 方便使用。

iocharset=utf8 這 option 對亞洲用家很重要, 有它才能讀到中文和日文的檔名。

username/password 很明顯是 NAS 上的 account 了。

cifs 亦可打舊制 samfs, 但將來會 phase out。


2011-02-26

窮人食飯會推高通漲 ?

有高官話:  窮人有飯開會推高通漲,  對社會不好,  必須捱餓捱到 65 歲,  唔死的話才可以施捨幾碗飯.

請問呢個係乜野邏輯 ?

高官知唔知香港通漲的原因係乜 ??

2011-02-12

Ubuntu Auto-Mount NTFS Partition

今日也有點時間,解決了另一個問題。我在 Windows 的環境加裝 Ubuntu,即是原本全部都是 NTFS,包括我的音樂庫等資料,但發現在 boot 機時不會自動 mount 這些 drive/partition,所以 Ubuntu 的音樂軟件便不能播放 - 除非我先去 “位置” 按一下那隻碟把它 mount 起。這就非常沒趣。

找過一些答案,是要用 root 去用 editor 修改系統檔 /etc/fstab,這不是我想做的。

終於找到簡單方法:NTFS Configuration Tool,可在 Software Center 安裝。

執行可見到簡單易明的選項,便完成設定。其實它也是修改那個系統檔,只是給你一個 GUI。

為甚麼不把所有設定都預設 GUI 化呢 ?

而且這類設定其實很多用家都需要,也沒有危險性。

Ubuntu 多輸出設備 Multi-Soundcard Selection

曾經投訴 Ubuntu 內個別軟件不能選擇輸出設備,不能把影音輸出和系統聲音分開。

農曆年期間有空閒,再思考這問題。因之前曾查過 Ubuntu 內一個元件 PulseAudio 的作用是 “多輸入多輸出設備的混音”,覺得可能是答案,跟著這條路找尋和試驗,把 Software Center 內所有有關的東西都安裝來試,果然解決了。

在 Software Center 安裝 PulseAudio Volume Control,並執行,會顯示正在執行的影音軟件,並有個 pulldown menu 選擇其輸出設備,選了立即生效,並且以後會記著,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連 browser 的輸出也能這樣選,真的很方便。

但仍要投訴,這重要的功能沒有預設裝上,沒有 documentation/FAQ,甚至我 google search 也得不到答案,只靠好奇心和聯想力,偶然試到。

2011-02-11

在 Windows 7 Boot Loader 中啟動 Ubuntu

過農曆年期間十分清閒,又有時間試 Linux。今次想在 desktop 上用 separate partition 裝 (即是傳統的安娤法),但不想影響原本的 Windows (已經是 multi-boot)。

由於我有兩隻 harddisk,便先在 BIOS 把 2nd HD 調上來,然後把 Ubuntu 及 GRUB (Linux 的 boot loader) 裝在這 2nd HD 上,便可以用這 HD boot Ubuntu。在 GRUB 中亦見到 Windows 的項目。

不過這 GRUB 長相實在難看,亦不能任我調動次序。我又把 BIOS 的次序還原,還是從 1st HD 用 Windows boot loader, boot 起 Windows 7。

然後呢,用一個免費軟件: EasyBCD

選 Add New Entry,  選 Linux/BCD,  選 GRUB 2 (這是 Ubuntu 10 起用的,舊版應選 GRUB),改個好名字,Add Entry :


這便完成了。我的 setting :


在 Windows Boot Manager 中見到:


選擇 Ubuntu,仍會先見到 GRUB 的選單。如果想直接進入 Ubuntu,又要更改設定。
在 Ubuntu Software Center 安裝 StartUp-Manager :


然後在 Startup Manager 中把 “逾時” 設為 0 秒,便不會見到 GRUB 選單了。但記住不要搞亂 “預設作業系統”,否則不知如何救。


據網上傳說,就算只得一隻harddisk,又已經被 GRUB 破壞了 Windows Boot Manager,也可以先由 GRUB boot 起 Windows,安裝 EasyBCD,然後把 Windows Boot Manager 砌出來。這危險動作我可不敢試,若已經中招的朋友不妨一試。

2011-02-04

2011 年金融市場斷估

綜合各種因素,  包括經濟、政治、迷信等等,  斷估今年金融市場在西方經濟仍然低迷、東方不斷嚴打通漲的情況下,  借助飄忽的消息亂炒,  短時間內大升或大跌的機會很多,  直至炒爆為止.

針對這種時勢,  小弟已經放棄依賴了8年的期權短倉策略,  採取其他策略應戰.

BTW,  是日立春,  辛卯年正式開始,  恭喜發財.

BTW2,  昨晚0時0分出生那個東莞同胞不是兔仔,  但幾好命,  父母兄弟長輩拍檔有助力,  是生意人材.

2011-01-30

VeryCD 倫陷與對策

(這文是寫給一向有用 VeryCD 的朋友看的,  其他朋友就請不要看了.)

我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上 VeryCD 找東西下載了,  若不是幾位朋友相告,  也不知 VeryCD 上所有有版權問題的資源的下載連結,  都已經被刪除了.

這真是一件沒趣的事.  要知道 VeryCD 上好一些經典音樂與影片的資源,  很有可能連出版的公司也沒貨賣的,  真是有錢也找不到,  因為一些商業利益而令好東西不能流傳,  十分可惜.

但細心觀察下,  發現那些熱心的分享者,  仍然在上載,  有些會隱悔地暗示下載連結,  或者敎大家如何在網上搜尋.

其實 ED2K 這個技術,  本來就可以沒有一個中央伺服器,  用家互相形成一個網絡,  作全球搜尋.  VeryCD 的出現,  形成了一個集中的資源目錄,  方便了大家,  也懶得去別處找了.

只要知道網絡上有某一個資源,  就有辦法找得到來下載,  VeryCD 作為一個資源目錄,  讓我知道有甚麼資源值得下載以及其相關資源,  仍有很大的用處.

為了證明這一點,  昨晚特意從 VeryCD 做出發點,  找了7個資源來下載,  有6個成功完成了.

我不知道這狀況日後會改善還是會更差,  但起碼目前來說,  仍是有辦法.

2011-01-26

Linux Desktop 再試後感 - 用在 desktop 還差很遠

在試在古董 eeepc701 用 ubuntu 同時,我也同時試在 desktop 和較新的 netbook (N550 的 Lenovo S10-3)上試,經過幾天測試,結論是可用性仍未足以代替 WIN7。

Netbook 的工作就是輕便上網,這單一工作較易做到,但 desktop 就有很多事項要顧及,要對周邊設備有足夠的支援。

我發覺它用不到我的 Brother all-in-one printer, 在 Brother 官網有個軟件下載, 按著做了也不行,  但在 WIN7 是不需 driver 接上便可用.  (後補充:花了一番工夫後,這問題終於解決了。)


播放 WMA/WMV 的網上串流時有問題. 我不知用 Mac 有否問題, 即這算是微軟問題還是 Linux 問題, 我只知我常聽看的 RTHK 和 i-Cable 的內容沒辦法.  (我懷疑,這可用一個付費的軟件 Fluendo Windows Media Pack decoder 解決,但因賣得不算便宜,我暫時不打算用自己的錢去試。)

用不到 CSL 的 3G prepaid 手指. 這當然是該死的 CSL 的問題,  但用不到確是一個問題.

看1080高清不順, 可能要做一些 driver 和 decoder 的設置.  但我在 WIN7 不用設置,  用內置 driver,  portable 版的 SPlayer 不需加裝 decoder, 便可看.

在軟件方面,  Linux 其實很陽春,  不信的人多是沒用過 Windows 上一流而且免費的軟件.
就如上述, 影音播放方面, Media Player Classic 和洐生出來的 SPlayer (射手播放器 - 懂得由射手網自動找尋下載字幕),  就可以不加裝 decoder 播放所有下載到的東西,  而且可以不用安裝放在USB手指上用,  還可再加上 ffdshow 的修飾功能, Totem 和 VLC 難望其背.

foobar2000 強大的音樂管理和播放能力,  令 Rhythmbox 和 Banshee 等等有如小孩子的玩具.
而且 Linux 上數個播放軟件也不能各自選擇輸出設備, 不專業,  我要求系統音效、電影、純音樂輸出不同的soundcard和擴音系統, 我用開的軟件都能做到.  (後補充: 這問題我終於找到解決方法.)


免費的圖片管理軟件 FSViewer 就把 F-Spot 和 Shotwell 比下幾個台階了.

其實 Windows 上最好的軟件都是免費的,  只有那個載體理論上要錢,  實際上也不用 - 或已經付了.

Linux 在這先天不足下要打進 desktop/notebook 市場, 可能性很低.
而 Linux 是否比 WIN7 快呢 ?  我的測試是,  快了少少,  但在現時不太舊的機器上,  實用上分別不大.

小弟兩年一度的 Linux 體驗又告一段落了.  花了太多時間在這被傳為 "窮人的Mac" 上, 本月賺少了錢, 也很倦,  今日想起實在不應花精神在窮人的東西上,  應花多點時間捕捉走勢,  改善策略,  開多幾套倉,  賺多點錢來買富人的玩具.  所以,  兩年後才再看要不要再試 Linux 了.

2011-01-24

Linux Desktop 再試後感 - 决定用在 eeepc 701 上

經過一星期在 eeepc701 和一部慢速 desktop 上的反覆試測, 結論是 ubuntu 10.10 desktop 在 netbook 上表現很好,可以長遠留下來用。在和 WIN XP 使用資源差不多下,得到更佳的使用經驗,如果把 Appearance : Visual Effects 關上,用的資源更少,反應更理想。
也試過 ubuntu 10.04 netbook edition,正如很多評論說,不覺得好,使用的資源沒有減少,介面說為了細畫面簡化,但其實是限制,操作有點煩。我在7“畫面用 desktop 版,不覺有問題,間中有些設定畫面少許麻煩,也能用。聽說 10.11版不再有 netbook 版了。
短暫試過 ubuntu 10.10 netbook edition,它用了新的 Unity 介面,不用 Gnome,  感覺和網上評論一樣:不好。這介面會用在 10.11 desktop 上,到時不知反應如何,但我們應該可以自行換上喜歡的介面。
現時就是在這個平台上寫文,這幾天也常用來優閒上網。這部元祖 netbook 得以重生。

2011-01-23

Ubuntu 安裝倉頡輸入

Ubuntu 10 現時預設了 iBus 輸入引擎,  這比兩年前試用時的 SCIM 等先進一些,  起碼可以讓我把待選字窗的字體弄大些.
但它預設只裝了兩個拼音輸入,  香港朋友慣用的倉頡和簡易卻沒有.  而且在 software center 中也找不到.
(在 Linux Mint 中是有齊的,  所以真是 user friendly 一些.)
只能以 terminal apt-get 安裝.
按 Ctrl-Alt-T 進入 terminal
sudo apt-get update   (更新軟件庫的資料)
sudo apt-get install ibus-table-quick   (安裝簡易輸入法)
sudo apt-get install ibus-table-canjie  (安裝倉頡輸入法)
sudo apt-get install ibus-table-scj6  (安裝快倉六輸入法)
小弟推介快倉六.
安裝後, 在 panel 的 icon 重啟 iBus, 便可以在preference中加入要用的輸入法.

裝了 Ubuntu 要做的第二件事

第一件事是前文提及的,  尋找一個最快的 software source.

第二件事,  是從 software center (用 terminal apt-get 也可) 安裝 "ubuntu-restricted-extras".  官方沒有高調提及這個下載.

要知道 Ubuntu 堅持在安裝包上只含有開源 (open-source) 組件,  而今時今日這樣的電腦用途甚少.

在官網和安裝時播放的 slideshow 只說,  要用到未有裝的"非開源"組件時會自動提示和安裝,  這不止很麻煩要逐次裝,  而且有經驗是按提示安裝後仍然沒有裝上要用的組件.

後來搜尋得知,  有這個包裝把所有要用又未裝的東西一次過打包裝上.  包括但不限於:  mp3, aac, divx, xvid, rmvb, wmv, h.264, adobe flash, java vm........

這個下載也很大: >200MB,  所以要先做第一件事.  同時下載後也要預上不少 cpu time 安裝.

香港朋友 install Ubuntu 最好 offline 裝

這幾天安裝了很多次 Ubuntu (或其變種),  它是建議你 online 裝,  讓它同時下載更新.
但我發覺它的下載很慢,  經常是 56K Modem 的速度.  很多時要整個小時才能完成安裝.
但裝完一開機,  它又告訴我很多東西仍欠缺,  很多東西要更新  ( 它騙我..... .\||/. ),  又要花很多時間下載,  這很惱人.
後來發現,  它見我在香港上網,  是會用香港的唯一一個 server 來下載,  而這個 server 極慢.
最近一次,  故意 offline 安裝,  在古董 eeepc 701 上只花了 10分鐘便完成.
然後試試讓它找一個好一些的 server :
Software Center -> Edit -> Software Sources -> Download from: Other... -> Select Best Server
往後的下載應會好得多.

2011-01-22

Linux Desktop 再試後感 - 續篇

在試過高度客製的 Jolicloud 後, 我的好奇仍未滿足, 想看完整 Desktop 版有沒有較 user-friendly 的的選擇.  我發現了 Linux Mint 10 "Julia".

Julia 口碑很好, 有很大的用戶群, 在 Ubuntu Desktop 的基礎上加進用戶所需的各種解碼器和插件, out-of-the-box 已經能滿足多數用戶所需,  它亦有個自家的 software center,  比 Ubuntu 那個好,  亦有些個很好的自家 main menu.  在試用後, 也對 Linux 的功能滿意了很多.

(可參考這個評論 : http://www.dedoimedo.com/computers/linux-mint-julia.html

在試了兩個客製化的 Linux 後, 對 Linux 能做的事多了很多了解, 便開始想知如何做, 如何自行客製, 這便開始了由標準版 Ubuntu Desktop 安裝開始的客製過程.  當中有些經驗,  會陸續分享.

此刻評估,  Ubuntu 是可以代替 80% Windows 的工作.  有些 Windows 專有的應用理論上也可以用 Wine 來解決, 往後會試.  但有個頗大問題是, Linux 看來沒有在系統層面支援 Samba 網絡分享, 只在某些 file manager 和某些軟件的部分功能上讀到我的 NAS drive, 不很方便.  而 Windows 在 XP 年代, 已經可以在任何地方把一個網絡上的 drive 當成是 local drive 使用了.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改善吧.

2011-01-16

Linux Desktop 再試後感 - 推 Jolicloud

久不久一兩年又會試試 Linux 搞得如何.  這兩天得閒無事,  又試最新的 Ubuntu 10.
試了 10.04/10.10 desktop 和 10.10 netbook version.
感覺到他們的努力.  新版的 APT (Software Center = app store) 已經很易用,  要找到、安裝或缷裝軟件很容易了.  要改變系統設定也很容易找到.  可用性比兩年前試 Ubuntu 7 時進步很多.
但作為最積極和最流行的 Linux Distribution, Ubuntu 最麻煩的是他們無聊的堅持:  100% Open-Source.
安裝並不快, 還要同時上網更新, 他們的 server 也很慢, 時間比安裝 Windows 7 慢上一倍.  但裝完後, 很多要做的事仍未準備好, 又要再下載安裝很多 非開源 的組件.  這對一般用家來說,  是很挫折的事.  另外,  我覺得他們選擇的預設軟件不是很好.
我又試了另一個 Linux distribution:  Jolicloud.
這是一個法國人為一個目的搞的:  為 netbook 和低階的舊機做一個輕量、簡單易用的上網環境.
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觀念, 而且做得很成功.  現時已是 Ubuntu 外最愛注目的 Linux desktop.
Linux 陣營多年來一直想做 "取代Windows" 的事,  但一直不成功,  這有很多先天因素(難以詳述), 我並不看好, 特別是 Windows 7 大受歡迎之後.
而基於 Linux 核心的東西,  最成功的要算 Android,  而近來大賣的機頂mediaplayer如 HiMedia HD300A, 也多是 Linux 核心,  很紅的 router firmware DD-WRT 也是 Linux 核心,  其實 Linux 已經到處都是,  只是想全能地做 Windows/Mac 的工作的話,  就仍路途遙遠.
Jolicloud 專注於做輕量的上網機,  我覺得是正確的方向.  我裝了在古舊的 eeepc 701 上,  使用感覺良好.
它是用 Ubuntu 做核心,  用 Chromium (Google Chrome Browser 社群版) 做面層.
它其實已經在做 Google ChromeOS 的事 - 用 Chrome 行 web app,  又比 Google 早出, 而且, 它可以安裝 Linux 的 local app,  這比現時知道的 ChromeOS 好.
它安裝時已把所有一般用家上網要用的組件搞定 (包括 Adobe Flash), 立即用可, 它有自己的專注於上網、遊戲和一般用途的 app store, 據說有過500個.  (專家可用傳統方法安裝其他package.)